屠呦呦获诺奖,和中医没关系?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为在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上的贡献,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青蒿素来源于传统中药青蒿,但是有一种声音认为,青蒿素研究和中医没有关系。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
青蒿素是什么?——提取自青蒿的抗疟药
抗疟新药
二战之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主要是从植物金鸡纳树皮上提取出的奎宁。然而这种疾病也在演变,引发疟疾的疟原虫产生了抗药性;20世纪60年代初,疟疾再次肆疟东南亚,疫情难以控制。科学家们重整旗鼓,开始寻找对付这种疾病的新药。在这股浪潮中,传统中药青蒿脱颖而出。
提取自中药青蒿
青蒿素是从我国民间治疗疟疾草药青蒿中分离出来的有效单体。著名科普作家方舟子认为青蒿素实际来自黄花蒿,不过屠呦呦著《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称,这是当初日本植物学家在编订草本植物的英文名称时出现错误,青蒿就是含有青蒿素成分的那种有效药物,性状和《本草纲目》描述一致。也有学者认为黄花蒿可能是青蒿的晚出异名。
挽救数百万人生命
青蒿素的发现在全球范围内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2001年,世卫组织向恶性疟疾流行的所有国家推荐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到2007年,在需要以青蒿素为基础的治疗的76个国家中,有69个已采纳世卫组织使用这一疗法的建议。
青蒿在中医中的应用?——民间曾成功使用
中医药典籍记载
早在公元前2世纪,中国先秦医方书 《五十二病方》已经对植物青蒿有所记载;公元前340年,东晋的葛洪在其撰写的中医方剂《肘后备急方》一书中,首次描述了青蒿的退热功能;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则说它能“治疟疾寒热”。1963年版的《中国药典》中,也记载了青蒿主治“疟疾寒热”。
民间曾成功使用
有学者研究称,青蒿不仅记载于古代中药书中,而且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中国民间也有使用的记录。有资料显示,江苏高邮县一直有使用青蒿治疟疾的做法。1958年高邮就有用青蒿汆汤治疗疟疾的记录,在1969年,当地农村医生和群众还利用当地青蒿开展疟疾的群防群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屠呦呦如何发现青蒿素?——受中医启发
整理历代中医医籍
1967年5月23日,我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代号为“523”。1969年1月,屠呦呦以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的身份,参加了523项目。此前,国内其他科研人员已经筛选了4万多种抗疟疾的化合物和中草药,没有令人满意的结果。屠呦呦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 甚至连群众来信都没放过,整理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验方集》。
受古医籍启发找到提取方法
在最初的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的寻找也一度陷入僵局。她再次翻阅古代文献,《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的几句话引起了她的注意:“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原来青蒿里有青蒿汁,它的使用和中药常用的煎熬法不同,这让屠呦呦意识到温度可能是提取的关键。她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在摄氏60度的温度下制取青蒿提取物,获得了成功。
对疟原虫抑制率达到100%
1971年10月4日,屠呦呦在实验室中观察到,用新方法提取的青蒿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1972年3月,屠呦呦在南京召开的“五二三项目”工作会议上报告了实验结果;1973年,青蒿结晶的抗疟功效在云南地区得到证实,“五二三项目”办公室于是决定:将青蒿结晶物命名为青蒿素,作为新药进行研发。
争议——青蒿素的发现归功中医还是西医?
诺奖委员会:并非奖励中药
据英国卫报消息,在诺奖随后的发布会上,有记者问,屠呦呦获奖是否是对中药的一次奖励。诺贝尔奖委员会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该委员会称屠呦呦获奖是为了表彰她在受到中药的启发下对一种药物的寻找过程。
屠呦呦:青蒿素是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
10月5日晚间,刚刚摘取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通过前往看望她的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向外界表达的获奖感言称:“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对防治疟疾等传染性疾病、维护世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发掘中药的成功范例,由此获奖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
观点一:青蒿素的发现和中医无关
为数不少的媒体和网友都认为,治疟药青蒿素与中医无关。他们认为,青蒿素的研制跟中医的关联极其微弱,青蒿因为中医错误的煎熬方法导致价值尽失,一度被当无用垃圾扔掉。屠呦呦和其他研究人员,是用西医研究方法挑选了中医用过的药材,青蒿素并不是中药,而是从植物中提取的成分单一、结构明确的化学药,有很多化学药最初都是以植物为原料提取或合成的,例如阿司匹林、达菲,不能因此就说它们是中药。
观点二:中医药现代化的胜利
也有一种观点认为,现代化手段不是西医专属,中医也可以使用现代化技术,青蒿素是中药提纯,而并非西药。屠呦呦获奖,是传统药物走向现代化的胜利。